www.爱游戏
简政放权新动作!国务院再压减内燃机等13类产品生产许可证为保质量安全“减证不减责任”
时间: 2024-07-11 00:28:36 | 作者: 西餐系列
产品概述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近年来大幅压减生产许可证基础上,再取消内燃机、汽车制动液等13类产品生产许可证,对其中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认证费用由财政负担。会议要求减证不减责任,各有关方面要推动构建以标准引领、企业履责、政府监管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8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提升市场效率;决定再取消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更大释放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确定进一步促进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措施,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取消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上,再次部署大动作会议决定,在近年来大幅压减生产许可证基础上,再取消内燃机、汽车制动液等13类产品生产许可证。
截至目前,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共计24类。一旦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取消一批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政策得以落实,那么未来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将仅剩11类,仅是历史最高值(487类)的2%左右。同时,也完成了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设定的“今年要把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再压减一半以上”的目标。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什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张文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保障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而建立的一项技术准入门槛,初衷是从源头加强质量监管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那么现阶段为何又要逐步减少生产许可证种类数量呢?关于这一点,总理在2017年6月的一场会议上曾举出一个案例:一家电器企业曾反映,他们生产的“大冰箱”和“小冰箱”,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材料没有本质差别,却要申请两个不同的许可证或者强制认证,大幅度提升了企业负担。
在上述会议上指出:“我们发展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生产经营领域许可证多、涉及部门也多。这些重重叠叠的许可,不仅让企业不堪重负,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压减许可证种类和数量上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绩:2018年9月之前,需要许可证的产品类别已从最高时487类缩减到38类;紧接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又将继续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压缩到24类,包括建筑用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等。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的有关决定,使内燃机、汽车制动液等13类产品未来不再需要生产许可证。记者发现,不久前发布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进一步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2019年9月底前将发证产品品种类型从24类压减至12类以内”。文件提到的时间表,意味着上述压减措施应当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落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放管服改革中,管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事中事后监管方面也要强化力度。”在前端“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怎么样才能做好后端“管”的工作,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此次会议对这批取消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作出详细部署。会议要求,对其中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认证费用由财政负担。
会议还强调,减证不减责任,各有关方面要推动构建以标准引领、企业履责、政府监管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曾在今年7月介绍称:强制性产品认证是一种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管理制度。列入目录内的产品没有经过认证,就不能出厂、销售、进口,不能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记者发现,从相关负责人的表述来看,实行强制性认证的产品,能够继续保持“高标准、严要求”。
经过此次压减后,仍有一部分产品需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对于为何在简政放权过程中继续保留一定类别产品的许可证制度,张文兵曾表示,实施许可证的产品都涉及重大安全和环保问题,经过改革,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将进一步聚焦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个人会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唱好“双城记”?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问诊”高新技术企业
掌上明珠家居信息化中心总监张浩:“川派家具”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需破解“断层”难题
洞庭湖大堤决口已封堵87米!预计9日12时前完成封堵,为什么水流回流也不能暂缓封堵?专家解答→
国内首个“空铁联运”项目开航 东部通航群:未来低空出行有望成为大众出行方式